成语饱学之士的造句

饱学之士:饱学之士出自那位老先生也许是个~,一笔字也写得挺好。(张天冀《新生》),查询到饱学之士的造句74条
  • 1、克:因为看到人生的无意义,因此饱学之士就大声疾呼:“我们必须赋予它一些意义。

  • 2、这些人当中有许多饱学之士

  • 3、他们培养的饱学之士,竟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本阶级的思想家,为他们创造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

  • 4、他们培养的饱学之士,竟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本阶级的思想家,为他们创造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

  • 5、但愿有更多的饱学之士来探究其奥妙。

  • 6、听到他纵横古今,议论风生,俨然一个饱学之士,以为他至少是某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谁知他竟没有上过大学。

  • 7、不能说没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饱学之士,但也有许多人,文化素质很低,政策观念很差,似乎根本就不配与出版结缘。

  • 8、毛泽东、肖子升二人到达安化县县城梅城后,闻知安化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是位名传遐迩的饱学之士,便决定前去拜访。

  • 9、且不说饱学之士丰子恺怎样“聊发少年狂”致力于初兴的漫画艺格的升华,也不说邹韬奋主办的雅俗共赏的《生活周刊》如何打破当.

  • 10、这一代人多为饱学之士,这是当代年轻的书画家所难望其项背的。

  • 11、,若无其事地悄然离开,即使在书架前转悠半天一本书都不买,也没有人嘲笑你是“小气鬼”,兴许还把你当作“饱学之士”,对面前的这些书不屑一顾。

  • 12、否则,我们无从解释这些现象:贫寒的布衣隐士胜过优裕的宫廷画师,幼稚顽童胜过饱学之士,尺幅斗方胜过宏构巨制……我们据此来看童振刚的绘画。

  • 13、吴氏父子在广募经营干才的同时,尤注意引进科技界的饱学之士。

  • 14、中国古籍向无标点,连一些饱学之士翻检古书,也不敢保证从来不读错句读。

  • 15、湘北外语学校校长林芸和校领导班子的其他几位老人,均是教育战线的饱学之士。

  • 16、在那里,不必绞尽脑汁地高谈阔论,证明你是位饱学之士;

  • 17、”这是洞明世事的饱学之士对几千年社会的参悟,也是古人对环境造就人的思想意识的一种客观认识,这方面的“例证”在典籍及生活中屡见不.

  • 18、即使饱学之士,当他碰到一个不认得的字或词时,他只须翻检一下小字典,懂了,解决了,行了。

  • 19、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放眼世界和未来,调整好高等教育和科研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让那些海外归来的“饱学之士”把他们在海外的学业“移植”过来,继续下去,并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 20、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对于治学有一套自己的经验。

  • 21、熟人,咸丰时期的状元,光绪帝的老师,曾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清末维新派,是大名鼎鼎的饱学之士。

  • 22、题字的人自然既要是达官显贵,又要是谙熟文墨书法的饱学之士,查遍朝野王公大臣,确实难寻这种两全之人。

  • 23、广闻博识的饱学之士冀朝铸端的是慧眼识才的伯乐。

  • 24、历代文人墨客、饱学之士评述了不少酒史、酒事、酒话,为此作酒诗、酒文、酒画、酒字、酒印这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已举不胜举。

  • 25、寒窗十数载的饱学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农家子弟,都能发现符合自己胃口的工作。

  • 26、等,都是一批博物洽闻的饱学之士。

  • 27、如果你观察得更仔细一些,你就会发现他毕竟有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我们常常拿来形容一位饱学之士的一句话“一脸书卷气”,也就是说,他的文化修养形成了如此雍容温厚的风度与气派,使人一望即知他是一位学者.

  • 28、》等等,在今天看来,固然算不得什么精深之作,然而在当时,梁启超所提出的一些见解,恐怕决不是一般所谓“饱学之士”所能提得出来的。

  • 29、一些饱学之士曾经对中外古诗人的佳作进行过深广的研究,并据此下过各种定义,这些定义大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少能够帮助.

  • 30、浮士德曾渴求知识,孜孜不倦地读了五十年,成了知识渊博的饱学之士。

  • 31、无论是在饱学之士的书斋,还是在生死相搏的沙场,他们都表现得超群出众。

  • 32、蔡元培当时不仅“兼收并蓄”,吸收天下饱学之士,而且能以平等态度对待学术,对待真理,即使和下属展开笔战,他的态度也是那么谦和,从不认为自己地位高就一.

  • 33、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腊文明开创之际典籍鲜少,读万卷书根本不可能,就是饱学之士,读上万卷也难,但它的文化名流却都是行万里之路,游踪遍天下的人物。

  • 34、有条不紊的分析,不厌其详的论证,颇有宽容精神的治学姿态,都体现了一个饱学之士的良好素养;

  • 35、与那种循规蹈矩的饱学之士的批评不同,这是一种艺术家的批评,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批评,是一种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批评,简言之,是一种创.

  • 36、她绝非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饱学之士,却是其中最嗜好寻章摘句的人物。

  • 37、何况老、庄、韩、陆诸人,也莫不皆饱学之士,他们的思想也只能通过著述表现出来。

  • 38、这话说不上有多高深的哲理,可却是饱学之士的经验之谈,对研究者的审时度势以及选择研究策略很有帮助。

  • 39、”因而,如说徐、李这两位饱学之士竟分别蔽于此而不知彼,恐难以令人心服。

  • 40、说到柯昌泗,现在知道的人大概不多了,但他当年的确是一位饱学之士,历史专家。

  • 41、刘易士是饱学之士,同时又有才气。

  • 42、两个在行为上深受传统人文价值浸染的饱学之士相遇,虽不能尽同,却不会不和。

  • 43、饱学之士,并不一定总是社会的积极力量。

  • 44、提及纪伊国屋书店老板时,想到的是大商人,而说起古旧书铺,便想到饱学之士,如反町茂雄;

  • 45、即使在明治维新之后,大气候虽然已经由崇拜中国转变为崇拜西欧、美国,日本一大些饱学之士或半饱之士仍然大量用汉文或“汉文调”进行写作。

  • 46、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起,饱学之士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我们一般人却时常把这忘得一干二净。

  • 47、加强护理病房里躺着位饱学之士。

  • 48、饱学之士从来不认识这妇人。

  • 49、当时伦敦城里一些饱学之士都同他交游。

  • 50、当他面对它们时,他就像面对能言善辩、勤于思考的饱学之士。

  • 51、历代吟咏和凭吊苏小小的,当然不乏轻薄文人,但内心厚实的饱学之士也多的是。

  • 52、他除用朱笔改正之外,又加了一个眉批,把这位由翰林院出身的、素称“饱学之士”的阁臣严厉地训斥一顿。

  • 53、清代中叶修撰《四库全书》的饱学之士,竟然怀疑那是南氏来华之后,‘得见中国古书’,抄袭《神异经》里收录的传说。

  • 54、竟然蠢得这样可怜!也许这些饱学之士的用意是好的?用意再好也是误国误民!

  • 55、另八位编撰人员全是他斟酌再三筛选的才富八斗的饱学之士,有他旧时的同窗也有他后来的得意门生,他们全是关学派至死不渝的信奉者追求者,是分布在县内各乡灿若晨星却.

  • 56、灵堂陈设简陋,诸物均不齐备,灵牌上写着“薛公慕华之灵位”,几个字挺拔有力,显是饱学之士的手迹,决非那老仆所能写得出。

  • 57、」朱子柳当年在大理国中过状元,又做过宰相,自是饱学之士,才智过人。

  • 58、也不论是刘基,朱升这些饱学之士,都为他服务。

  • 59、他的老师都是一些大儒,都是一些饱学之士,年纪当然也很大——教他的时候,就已经是四五十岁了;

  • 60、我原本以为这位到处流浪和流亡的老人也是饱学之士

  • 61、,伤害了无数真正的饱学之士和有志青年,所以,以马加爵、郑民生等为代表的青年人,眼底都已充血。

  • 62、说话多了,难免偏颇,那些凭借口才建立个人魅力的男人,怎么也得是饱学之士,少而又少。

  • 63、写作,在实践中磨练技巧,将从他人那里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拥有的写作技能,否则,他只会是个纸上谈兵的“饱学之士”,永远也当不了作家。

  • 64、于风气的形成而言,我们首先要有尊重程序的观念,无论是东方所谓饱学之士,还是西方所谓RealGentleman,其养成无不以严谨的程序而造就严谨的学风。

  • 65、些人的接触中,记者感受到,这些人的收入并无固定标准,全凭“老板”的喜好,他们低调、务实,从江湖术士到饱学之士都有,这是一个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收入差异而产生的新人群。

  • 66、有人说宋是士大夫的天堂,有宋一代,名儒饱学之士不贬于时。

  • 67、吉备真备在华期间,精研经史,博学多闻,成为饱学之士,回国后被天皇拜为大学助教。

  • 68、自命正统的饱学之士看在眼里,自是不以为然,于是汉奸之说不乏市场。

  • 69、西方一些饱学之士,转而在东方哲学中寻求新的泉源。

  • 70、可是,他并非苦行僧或者隐士,他喜欢接待饱学之士们造访,他有一个情妇和一个女儿(早年夭亡),住在环境优雅之处,还有扈从服务。

  • 71、几乎毋庸赘言,在差不多二千年里,饱学之士一直相信与此酷似的一个存在陈述是真的;

  • 72、这种反应常常使这些饱学之士不愿投身于交换过程——为不可知的目标而工作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努力惟一可以辨认的结果,也许就是.

  • 73、要是我讲给你听的教义,你还有疑惑的地方,难道除了这儿,不能在别的地方找到更精通教义的饱学之士来给你充分解答和启示吗?

  • 74、朱王礼对诗未加任何评说,倒是对行德这样一个饱学之士来到这西陲边关一事大发感慨。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