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内圣外王的造句

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出自,查询到内圣外王的造句69条
  • 1、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 2、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

  • 3、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 4、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 5、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

  • 6、可见这二人显然认为他们的哲学含有"内圣外王之道"。

  • 7、全部真理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对于它的研究称为"道术";

  • 8、这个"一"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 9、···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 10、中国的哲学只是强调一个道,这个道有很多种,天道,地道,人道,还有内圣外王之道,有道无道。

  • 11、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 12、这(个)时候,什么天人合一、内圣外王,都是狗屁,都不谈。

  • 13、这(个)时候,什么天人合一、内圣外王,都是狗屁,都不谈。

  • 14、是汉代独尊儒术后,只有熟读经典方能做官和治国,因此知识分子大多把精力耗费在皓首穷经之中,去修习所谓“内圣外王”之功。

  • 15、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 16、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

  • 17、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 18、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 19、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

  • 20、可见这二人显然认为他们的哲学含有“内圣外王之道”。

  • 21、全部真理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对于它的研究称为“道术”;

  • 22、这个“一”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 23、···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 24、"道德本旨,内圣外王之为要"。

  • 25、从内圣外王出发,他结合先天、后天、无极、太极等理学名词讲老子的内圣之道,又结合古代政治史讲儒家外王之道。

  • 26、内圣外王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修身治国。

  • 27、葛洪《抱朴子》的内圣外王之学进一步结合儒道两家政治思想,形成道教政治哲学体系。

  • 28、这样修身为本,便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是将个人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应负的责任义务联系起来,这便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亦即《大学》所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29、民爱物,却又气宇恢宏,才智过人,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光彩照人的智慧化身,形象地展示了古代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 30、二是开出现代科学民主新局面,以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

  • 31、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中正仁和”、“仁者爱人”、“内圣外王”、“和为贵”,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厚德载物”。

  • 32、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中正仁和”、“仁者爱人”、“内圣外王”、“和为贵”,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厚德载物”。

  • 33、“配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新外王的精神,需要重新去完成儒家的内圣外王合一之教”(第29页)。

  • 34、新的三纲五常,新的“亲亲、尊尊、长长”,新的“尊王攘夷”,新的“内圣外王”,借了传统的灵根抽芽生枝,批孔非儒的表面文章,诱发的是积淀在民族集体下意识层的宗法旧梦和迷惘的奴性。

  • 35、这和古典儒家中内圣外王的思想是一致的。

  • 36、现代新儒家一般认为真正很好地继承孔孟内圣外王之学成为儒家正统的,在宋明理学那里是陆王心学而非程朱理学(按:现代新儒学也反对对新儒学作“心学”与“理.

  • 37、王阳明充分发展孟子的内圣之学,虽然他个人在内圣外王两方面均有创获,但很难说他外王的功夫是他内圣的功夫所致,内圣并不可能推出外王,历史上王学发展出王艮、李.

  • 38、第二是“存在迷失”,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已被认为不合时宜,那么个人安身立命又系于何方?

  • 39、近世学人普遍认可用“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的内圣外王之道来勾勒儒家的基本面貌。

  • 40、而论到内圣外王之道,攻击儒家“博而寡要”,

  • 41、然而康有为思想的核心还是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这个思想亦为梁启超所传承。

  • 42、另外,张氏或因强调内圣外王,使其研究或可说太过于简洁内倾,而且太偏重上层文化。

  • 43、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内圣外王,做官是正途。

  • 44、学问其实是体用不二的,古人所谓内圣外王者是。

  • 45、当今有些新儒家给“内圣外王”以新义,外延到可以包容产业革命后的现代化,则是缺乏想象力的我所不敢想的。

  • 46、例如把一些古训予以高度发挥,赋以现代意义,“内圣外王”拿到今天可以意味着“四化”,“为万世开太平”亦可寓意“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等等。

  • 47、新儒学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心性本体论”方面,和传统儒学没有什么差异,还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

  • 48、然从理论上说,儒学不仅能够完成个人的人格及学术品格的塑造,而且可以它的政治理想塑造“国家”,即所谓“内圣外王”。

  • 49、这种回应一方面使完全的“西化”(知识化、理性化)不大可能,同时也阻止了彻底复原“六艺”或“内圣外王”、“格物致知”的保守之梦在五星红旗或青天白日旗下变为现实的幻想。

  • 50、按照儒家的内圣外王精神,一个圣人要治理天下,不仅要有治国的谋略——这还不是主要的,尚属雕虫小技,更重要的是为天下树立自身.

  • 51、价值体系,道德架构来适应和规矩现代化进程,以使物质与精神达到内在的统一,这不是“唯意志论”,更不是“内圣外王”的翻版,而是包容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古以来的“心有所想,物有所给”的永恒愿望。

  • 52、《庄子·天下篇》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 53、一章总结中,除了陈述上面说的他对于哲学的作用和看法以外,在哲学理论上他只简单地说了两点:第一,他对“内圣外王”作了解释,引用孟子说的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说“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

  • 54、随后,向秀、郭象注《老子》,建构“内圣外王”的理论模式,协调了自然与名教,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对抗。

  • 55、把“正心”、“修身”和“治国”、“平天下”连接起来,这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 56、人们侈谈“内圣外王”。

  • 57、其次是李泽厚先生的“新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条“道”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的某种具体的“转换性的创造”,达成“中国传统的继续前行”,其要旨是.

  • 58、这样一种整个引发这样一个发生的过程,那么就是从内向外,因此我们只需要从内心求就可以所谓,“成己成物,内圣外王”。

  • 59、性循环),而社会运动的目标模式则是博施济众、老安少怀的至德之世,统治社会的人员素质要求当然就必须形成内圣外王之势,德性的全面制约与宰夺,则使社会广泛认同不争利益而求合谐的追求“中庸”的态势。

  • 60、甚至认力儒家的内圣外王主题,也是化解外王以入内圣,化解政治以显伦理。

  • 61、二是孔子所赞赏的“修己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一观念奠定了早期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大思路。

  • 62、三是内圣外王理想,这涉及伦理政治的创生与推展逻辑;

  • 63、一为政治的,“存尽天理,灭尽人欲”,“内圣外王”,“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 64、[2]参见李锦全《内圣外王,各擅胜场》,载《孟荀之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3,64页、又见牟宗三《历史皙学》.

  • 65、的“为仁由己”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情之心~“正己正入”、“成己成物”的“内圣外王”之心,层层推进,逐渐外化,成为人之为人,社会之为社会的最后根据。

  • 66、如此,“中庸”要求的天地人有效贯通无可挽回地失落了,而内圣外王打通的中庸要求也就难以兑现了。

  • 67、”那么这些以“内圣外王”自许的专制君主之“大害”何在?

  • 68、儒家礼教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人格,然后才能从事治理国家的工作,即所谓“内圣外王”。

  • 69、”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厚黑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我已说二十四年,打算再说二十六年,凑足五十年,比世尊多说一年。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