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述而不作的造句

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出自,查询到述而不作的造句67条
  • 1、《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

  • 2、”在他自己心目中,他只是一个“述而不作”的贤者,仅仅实现了相对理想的人格。

  • 3、曲黎敏:那么这里边呢就是说的……咱们现在都说起孔子,有一个很重要的做学问的要点,就叫述而不作。

  • 4、孔子讲“述而不作”。

  • 5、我们看一下啊,墨家后来呢,由于做工商业者,他需要有这个制造的这个东西,他需要有创新,他不能像孔子那样述而不作

  • 6、他坚持“述而不作”,一生只写过一篇政治学论文《主权论沿革》,但却以自己的学问和人品在清华的教授中受到敬重。

  • 7、《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

  • 8、《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9、而教授学者讲文学多是述而不作,只研究作品,而不会或者不屑于创作。

  • 10、而教授学者讲文学多是述而不作,只研究作品,而不会或者不屑于创作。

  • 11、他却没有著书立说,一张名片空荡荡总共7个字“述而不作文怀沙”。

  • 12、对于这“四不丢”,老汉俺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顺杆爬”,述而不作,写下上面那些话。

  • 13、许多士子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祖述尧舜,宪章(当“效法”解)文武,寻章摘句,述而不作,只是重复儒家的教条,没有鼓励创造性的空气。

  • 14、张岱年: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冯友兰先生讲孔子的时候,认为他是“以述为作”。

  • 15、他们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就是不出奶吐丝,不再生新的知识,不使人受益,还自鸣为述而不作

  • 16、作为一种高品质的精神产品,古哲今贤向来是慎之又慎的,“述而不作”,非不能,实不为也。

  • 17、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墨子则主张述而且作。

  • 18、孔老夫子是述而不作,他比孔老夫子还多一点,连述也不大愿意,天下的文章看看而已。

  • 19、孔夫子“述而不作”。

  • 20、编者采取了积极而慎重的态度,既对各种不同的说法作了明确的判断,不是纯客观地罗列资料,“述而不作”;

  • 21、好象他们都是“述而不作”,说的都是古圣先贤的遗言。

  • 22、作者似乎很遵从中国孔夫子“述而不作”的古训,许多地方自己谦恭地退让一旁,隆重地请出权威人士来发言。

  • 23、科普作品,一忌干巴巴地照本宣“科”,述而不作,类似论文。

  • 24、”从建筑的目的到手段,都在不停地进展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

  • 25、显然,不能按照其表述形式,孔子“述而不作”,他的体系却影响深远,柏拉图拉家常式的“谈话”,其哲学体系也严整得很。

  • 26、计有《孙行者不能代取经》《文学批评类喻》《述而不作谈诗人》《精华与糟粕》等七十篇。

  • 27、经学强调的“述而不作”原则,正是滋生懒汉的温床,回护懦夫的帷幛。

  • 28、他批评滑头文学家喜欢述而不作,把别人的东西抄一番。

  • 29、的有些文章就未见得即是“平等待人”,而有点“政治挂帅”的遗踪,也难见多少“思考之风、探讨之风”,只是述而不作、浮靡不实。

  • 30、每逢我聆听她对文学、对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精辟见解时,我心里就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象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

  • 31、中国则相左,即使象孔子这样的大圣,也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至于其他诸子,则有墨翟托诸大禹,老子托诸黄帝,许行托诸神农,各个学派无不依托古人。

  • 32、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文化性格的局限性大致有四个方面:一、对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系统抱着信仰主义的态度,述而不作,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意识;

  • 33、又据李渔序,认为《古今笑》这部书是“述而不作,仍古史也”,就又增加了一个字,叫《古今笑史》,该书便得名,等等。

  • 34、孔夫子不是“信而好古”,乃至“述而不作”吗?

  • 35、当然这读者并非任何一位读书的人,而是一些有文化修养、但是“述而不作”的人。

  • 36、其实是述而不作,只复述了鲁迅讲过的,把良家妇女叫作娼妓是骂,把娼妓叫作娼妓则是写实而非骂的一番意思。

  • 37、“工作精神”和“述而不作”这两种教导,如果人们必得对它们作一种选择的话,那末现代中国人的答案是不难预测的。

  • 38、似乎从孔子以来便如此——孔子讲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好象真是要重复原始史实,但他在实际上却恰恰是以述为作了,所谓“《诗》三百,一言以.

  • 39、不要述而不作,要由描述性研究走向高层次的分析;

  • 40、纂集者述而不作,勤于收罗而不问是非;

  • 41、由这一方面看,《罗马法基础》取客观主义立场,述而不作,较《罗马法》的喜发议论,强为人师,自然高出一层。

  • 42、《四书》是朱晦庵(熹)的“述而不作”的著作。

  • 43、朱文公晦庵编订《四书》,集别人解说加上自己的意思作《注》,是“述而不作”的著作。

  • 44、这也是“述而不作”,最为稳妥。

  • 45、再从民族的文化习性看,我国尊重传统,圣人之道,述而不作。

  • 46、关于阐释之必要性这个西方阐释学的基本话题,隆溪援引了《论语》等典籍中的大量语录,例如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辞达而已矣”,甚至于他与子贡对话时所说的“予欲无言”.

  • 47、孔子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承前启后的人物确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述而不作,却疏通整理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传统,把学术传统一直推到文王周公的时代。

  • 48、又比如“英国文化和英国人的特点”一节(第十五节),作者采取“述而不作”的方式,精选出一八四四年到一九九○年间,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中一些权威作家的观点,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 49、纪以前就说过:“现在的中国人免不了时代与西学的影响,就是善于考古的人,把古人的思想重写出来,自以为是述而不作,其结果恐怕仍不免是一种翻译。

  • 50、所以孔子坚持“述而不作”,因为无非是“克己复礼”而已。

  • 51、学界中人平时议论起来,常有人说熊伟先生是“述而不作”的学者。

  • 52、说“述而不作”

  • 53、“述而不作”,是孔子一句名言。

  • 54、在“述而不作”这一知识—人生方式中,道德人格对主观主义的制约,还可以从一些大学者走过的心路历程来考察。

  • 55、其次,述而不作,尤其表明对创新、创造、开拓、超越、填补空白等——这些现代学人最喜欢的精神“词语”——的艰难不易的感知.

  • 56、而在述而不作中,就包含有“服从真理”的品质和精神,这是学者做人、做学问的“人性基础”或曰“文化良知”。

  • 57、当然,真正的“有识之士”不仅不诟詈“[述而不作]”,而且能在比较中认识其价值,成中英就指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这就表明他对历史根源性具有相当的自觉。

  • 58、“作”、传统与变革的冲突和斗争中行进的,历史的先锋角色也确需保守势力的制约,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述而不作与作而不述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依据。

  • 59、凯)◆说“述而不作”(刘士林)◆高地上的守夜者(李旭)

  • 60、现在的国人免不了时代与西学的影响,就是善于考古的人,把古人的思想重写出来,自以为是述而不作,其结果恐怕仍不免是一种翻译。

  • 61、”他这番话倒无半句虚言,前段属实,后段也不假,只不过中间漏去了一大段,心想:“孔夫子笔削‘春秋’,述而不作。

  • 62、叙述不详,那也是夫子笔削春秋、述而不作的遗意了。

  • 63、应该说,教师“[述而不作]”由来已久,因为自孔老夫子那会儿,他就有一个一般圣人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述而不作”。

  • 64、应该说,教师“[述而不作]”由来已久,因为自孔老夫子那会儿,他就有一个一般圣人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述而不作”。

  • 65、学缺乏创造生活的激情,强调继承而不愿求新思变,反倒力求维持旧秩序,恪守祖宗成法,制定礼教作茧自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66、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也莫得甚么新发明。

  • 67、老子也是一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他书中如“建言有之”,如“用兵有言”,如“古所谓”……一类话,都是明明白白的引用古书.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