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望文生义的造句

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出自,查询到望文生义的造句120条
  • 1、而听者或读者也要用心体会,不要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

  • 2、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

  • 3、望文生义,便知道这样的权利是不以现实社会里的法律为根据的,它的根据,就是所谓自然法(natural

  • 4、有些人望文生义,当发生肾绞痛、胃肠痉挛、溃疡病等腹痛疾患时,就服用去痛片治疗。

  • 5、望文生义者,且曰取其升阳,又曰以散伏火,须知病是火热,安有升散以煽其焰之理(《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 6、古代训诂家们在苦苦地摸索之后,语重心长地说:“凡连语之字(按,即联绵词),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

  • 7、因为未定型期的古文,归法自然,近于图画,视而可识,望文生义,是比较好理解的。

  • 8、这未免望文生义,越址越经不起推敲。

  • 9、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学风,是永远也达不到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境界的。

  • 10、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经商活动称作『货殖』,望文生义,即『以物生物』、『以钱生钱』、『以少物生出多物』、『以小钱生出大钱』。

  • 11、这都是用已有的知识望文生义的结果。

  • 12、是工作态度不认真,翻译作风不严谨,遇到疑难问题嫌麻烦,不肯花费时间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于是,望文生义或避难就易,致生差错。

  • 13、胡乱断句,望文生义,以至出现像将“赤地千里”、“船侧”这些一般中学生都能理解的语句译为“一片红彤彤的大地”和“船旁边的厕.

  • 14、专利法和专利知识测验,结果在回答什么是“专利”这一问题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答不出来,有极少数人甚至望文生义,把“专利”说成是“专门的福利”或“专门的利润”。

  • 15、对“计划用电”不能“望文生义”

  • 16、3·有的人望文生义地认为,第三产业就是重要程度居第三位的产业。

  • 17、专门家们会作出有价值的考证来,我只是“望文生义”,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希望。

  • 18、“《不》文”里面引用所谓的暗物质等科学术语完全是望文生义和牵强附会。

  • 19、而时下的一些演艺人,台词读音不准确快成家常便饭了,读音拿不准又不肯下功夫,望文生义,信口开河,结果是声誉扫地、贻笑大方。

  • 20、心,很想自己把能做的事做完(也就是他说过的“办理后事”,是否写点“遗嘱”等等)……神经过敏的报纸编辑望文生义,以为这篇文章透露出了什么消息,就编制了这样一条“独家新闻”,在海内外文坛上、读者中引起了一点小小的误.

  • 21、另一方面,编译者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马虎草率,望文生义,造成很多十分可笑的错误。

  • 22、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研究它、熟悉它,这样才能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加以正确的利用,切忌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 23、随心所欲,胡乱搭配,似通非通,望文生义……一片混乱。

  • 24、你走在大街上,到处可见高悬着写有“麻雀”两个汉字的麻将店招牌,许多初到日本的国人常望文生义,以为日本人喜欢吃烧烤麻雀,所以市面上才出现如此多的专营麻雀料理的“餐馆”。

  • 25、可是,有些词就难以望文生义了。

  • 26、这种望文生义,人为地把领袖同党和人民隔裂开来的做法不能不说是拙劣的。

  • 27、学哲学的人应当把每一个哲学概念的确切涵义搞清楚,切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滥用。

  • 28、原来我是望文生义,根本不知道此书内容。

  • 29、陶潜的《归去来辞》是众所周知的名文,其中“策扶老以流憩”一语,《古文观止》失注,初学恐怕是要望文生义地误解为“拐杖扶着(我这个)老人走走停停”的,作者其时不过四十一岁,文情事理全不相合。

  • 30、他们解释了一下后,忽然想起我假期前刚买来的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信手拿来,查到那个词,以证明我并非望文生义。

  • 31、这样在阅读国外经济学著作或搞翻译工作时,利用这本词典就可以避免望文生义、主观推测以致弄错的问题。

  • 32、进行这项工作必须深入细致,不能望文生义

  • 33、望文生义在这里只能引起误会,造成损失。

  • 34、”望文生义,即可知为武器(刀)。

  • 35、又为何需要望文生义地、空对空地议论不休?

  • 36、“附说七”评滥用训诂方法云:“夫文字学大有助于考史,天下公言也……然一不慎,则控名责实,变而为望文生义”。

  • 37、如果望文生义,是很容易弃之如敝屣的。

  • 38、本指性情古怪,难与人合,解释作“所居荒远”,纯属望文生义。

  • 39、现在再用这个名词就只能望文生义了。

  • 40、再复所提出的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容易被一些望文生义的人误解为他主张性格元素的机械相加,以及主张两极性格元素的“平分秋色”,为避免这些误解,更为把自己提出.

  • 41、不过这种转写方法同汉字易发生矛盾,汉字本身表意,而这里则用以记音,既表意则容易“望文生义”,并且会“激活”(activate,这是现代科学术语,但译得也维妙维肖,“激”之使“活”起来之谓)所.

  • 42、人家说些什么都没有搞清楚,甚至人家的主要著作都没有看,就根据第二手,第三手材料中摘出的几句话来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地加以‘批判’。

  • 43、中国地区大,方音复杂,主要靠视觉形象的文字比仅靠标音的文字更能传播远而且久,可以望文生义不顾读音。

  • 44、有人注释“艾虎纱”为“绿色有虎纹的绉纱之类”,似乎有望文生义之嫌。

  • 45、而且他不厌其烦地把整段整段的原文抄成长编,然后再组织成文,避免了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更是绝缘的。

  • 46、),朱维之、赵澧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年第一版,一九八四年第六次印刷,第98页),这实在是望文生义之误。

  • 47、其实,那只是望文生义,至少也是对“结构”的过于褊狭和肤浅的理解。

  • 48、”作者恐怕对诗的原意不甚了了,因而望文生义,把“渠”写成是渠水之渠了,全文以这句诗为经纬,写的是“渠水潺潺地流淌”,颂的是开渠之人。

  • 49、所谓“望文生义”便是这一特点的表现,而这一点是任何拼音文字都无法作到的。

  • 50、望文生义地以为接受美学就只是重视读者,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 51、可惜多少年来,多少人们,,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将两个不同的“扬州”混成了一谈。

  • 52、我们不妨望文生义,撇开经学家的是非争攘,独来欣赏它之为“朴质之学”。

  • 53、”望文生义,实不足训。

  • 54、扩展意味着不同寻常的理解,意味着“沉潜”和“含玩”,而“隔靴抓痒”、“望文生义”则无益于自我的开放和扩展。

  • 55、为了避免理论界几十年在没有搞清概念的基本内涵的情况下就望文生义地分析评判这一通病,很有必要多翻译、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即使是没有多大创造性的教科书性质的著作。

  • 56、)可惜不少注者不读恽诗,释柳州诗句还在望文生义哩。

  • 57、否则便有望文生义和穿凿附会的弊病。

  • 58、从音、形出发对某些术语作诠释,恐怕只有汉字系统带来这么一种“望文生义”的倾向。

  • 59、唯“弗见而名”中的“名”词,显然海德格尔不明“‘名’乃‘明’之假借”的真相,望文生义,将其误译为“功成名就”之“名”(rühmen)。

  • 60、成语含意的演变告诉我们,第一,望文生义确是人们容易犯的一种老毛病,是一种习惯甚至一种“传统”。

  • 61、碰到一词多义或有偏僻古义时,就不可望文生义

  • 62、(《周易外传》第189、190页)“大过”是《周易》第二十八卦名,现在成了“最大的错误”,显系望文生义。

  • 63、……谓能乱同异也”,乃云:“‘滑稽’二字双声,邹诞望文生义,未必有当于‘滑稽’之名称,然而中肯入扣,殊能有见于滑稽之事理。

  • 64、人们往往对波普尔证伪理论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以为证伪是要把科学证明为伪科学,要把真理证明为谬误。

  • 65、书斋里不但有山水,也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白衣苍狗”一类,与“听风楼”,“艺风堂”,“风月堂”并举,似有望文生义之蔽。

  • 66、尚有望文生义者,谓‘君’者指政府,‘马’者指曹、章,‘道旁儿’指各校学生。

  • 67、这类不能“望文生义”解释的梵字在汉译佛典中还有。

  • 68、那种认为文学鉴赏不能算学术,指的只是一种望文生义或顾名思义的浅层次的解释,鉴赏而不能越文本雷池一步,那是与学术无缘的。

  • 69、寒超的鉴赏是写得很认真的,可由于我没有写上个副标题或加上注释,他就只好望文生义地下笔了,这误解的责任该是我自己的。

  • 70、“出来事”是一句日文,意为“发生的事”,中国人可以望文生义,在这里或没有大错。

  • 71、由于“哲学王”、贤人只能出身于高贵的家族,于是,有人就望文生义地将他列为反动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 72、“相”虽然不像“理念”那样一目了然,却正好可以避免望文生义,逼得你从上下文去确定它的意思。

  • 73、故《慨世》文之诠释如不求诸方言,深恐易滋“项羽拿破轮”式的望文生义。

  • 74、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人望文生义,用那高傲的眼睛一看他的书名《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就认为他把流动可变的、动态的诗结构比做形状固.

  • 75、张若名对她的研究对象,从宗教、哲学、艺术背景到文本作了深入肌理的、历史的考察和解剖,而不是浅尝辄止或望文生义,言之有据,而不是乱捧或乱打。

  • 76、不过,对本土化这一理念若不梳理,流于一般的望文生义,则很可能将本土化与世界化人为地加以对立,以为一讲本土化,就是重起炉灶,自立一套。

  • 77、“归亚”或“脱亚”,是照搬日本的字面,容易让中国人望文生义,理解得过于天真或肤浅,但怎样意译才好呢?

  • 78、这个语词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一些学者的误解就可能与此有关。

  • 79、,贾(价)少也”而索“贱”之原义译作“小”,这就译得准确而颇符原意,若将此处的“隶”译为“奴隶”,则望文生义矣。

  • 80、这一点并非仅仅是我这个完全不懂韩文的人的[望文生义](其实汉字的一大功能就是可以或者常常引起[望文生义],我们的许多文化学术问题乃至意识形态问题都与这个望文生义有关),一进入讨论,就看出“脱”与“后”的区别来了。

  • 81、这时,望文生义成了触动词义转化的内在规律。

  • 82、冲动时人望文生义,将你视作一种冲撞别人的激动,我看也不算离谱。

  • 83、会上,我曾听到一位音乐工作者席间向一青年介绍这首乐曲,说它“是贝多芬为他的爱人艾丽丝写的”显然,这一望文生义的解说是不准确的,可谓讹中再讹了。

  • 84、利用同音字建立不同意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不免望文生义,指鹿为马。

  • 85、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出过这样望文生义的纰漏。

  • 86、譬如四圣谛的‘灭’谛,并不是一般人望文生义的消灭、灭除的意思。

  • 87、在批判他时不必说了,现在还有人望文生义地将这作为一个贬义词。

  • 88、他讲唐代的艺术一节,教科书上说唐代的书法分"方笔"和"圆笔",他竟然望文生义,说方笔的笔杆是方的,圆笔的笔杆是圆的。

  • 89、凡事认真点,思前虑后是好事,但要捕风捉影,望文生义那就出圈了,恐怕免不了要变态。

  • 90、就是别寻章摘句,望文生义,那就不是与人为善的态度了。

  • 91、就懂得编排,学会穿凿,酒不醉人人自醉大面儿上找一感觉望文生义欲得我心必先同了我这流合了我这污。

  • 92、——那时,我只能按照祖国文字的字面涵义,望文生义:‘俱,是都,是在一起的意思;

  • 93、望文生义,好像二十一点以后就是白天。

  • 94、面对有人斥他不能自圆的质疑,他时有忏悔性的辩解——此前,我乃一介书生,日夜浸泡书海,凡事以书论断,望文生义。

  • 95、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是活,望文生义,水加舌头,舌头是很灵活的嘛,口干舌燥,舌头又动不了,所以得加水,用舌头来象征。

  • 96、东北的主菜还必须有一道“拌凉菜”,这个菜绝不可望文生义,加以轻视,其实这是最能显示东北风味、也最能体现主人手艺的佳肴。

  • 97、沙发同志:孔子的“忠君”不是单纯的忠于君主,而是忠忠君道的君主,当然这又是其纯理想化的想法,别老是望文生义啦.

  • 98、望文生义,日全食当然要日全时嘛。

  • 99、如果望文生义,可能理解为对于知识成果,一会儿采取知识产权,进行私权保护;

  • 100、于是,报考志愿时只能望文生义,导致本身的盲目性。

  • 101、一个是专门的字、词集锦,将平时所见的容易误读的字和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全部收录,然后利用晨读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

  • 102、“不少考生和家长选择专业时‘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名字好听的专业,出路就好。

  • 103、一个是专门的字、词集锦,将平时所见的容易误读的字和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全部收录,然后利用晨读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

  • 104、这样的标题在英文报刊中比较常见,目的是为简练及醒目,在翻译时要格外注意,切勿望文生义。

  • 105、就像还珠格格的望文生义一样,这显然是为博得大家一乐,但笑过之后,我们可别忘了看看bender

  • 106、这样的标题在英文报刊中比较常见,目的是为简练及醒目,在翻译时要格外注意,切勿望文生义。

  • 107、选择专业时“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名字好听的专业,出路就好。

  • 108、考生填报志愿不宜“望文生义”。

  • 109、填志愿勿望文生义

  • 110、考生填报志愿不宜“望文生义”。

  • 111、选择专业时“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名字好听的专业,出路就好。

  • 112、考生填报志愿不宜“望文生义”。

  • 113、高中课本中“肽酶”虽然不是一个重点概念,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想当然望文生义。

  • 114、秀场导演,望文生义,就是时装秀的导演。

  • 115、既是网络,大家各取所需,不必望文生义

  • 116、贱称中国人之词,根据我看到的一部叙述二次大战的纪录片,一个日本兵说,「清国奴」意谓禽兽不如,并非我们望文生义,满清奴才之意。

  • 117、信中“生于沮泽之中”这句话,对于解释冒顿的身世很有作用,但“沮泽”长期被望文生义为“沼泽”,其语音信息却被忽略。

  • 118、中国人喜欢望文生义,有时对,有时不对。

  • 119、此颇似望文生义,或"溜"即"缕"、"柳"之音讹。

  • 120、然而咱们也不能全靠望文生义来做考证;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