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言必有据的造句

言必有据:言必有据出自,查询到言必有据的造句26条
  • 1、》的历史以及《灵宝经》《周易参同契》《列仙传》等经典研究都是旁征博引,互相参照,细致考证,钩稽异同,言必有据,多有发见的。

  • 2、每条文字一般不长,却称得上言必有据、论必取证。

  • 3、《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以《严谨治学的李向阳》为题,专文介绍他,称赞他“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养成了言必有据的严谨学风,甚至为了某句话如何落笔而翻遍有关资料,成为该所利用外文书刊最多的青年科研人员之一。

  • 4、作者的传记写作正是严肃地躬行自身的原则主张,每一判断均以可靠的文献材料为依据,“言必有据”,决不虚构、编造。

  • 5、“国典”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部大辞典规模空前,取材广博,考证严谨,叙事简明、体例统一,论断客观恰当,言必有据、据必可信,全面反映了前人的文化积累和当前的最新学术成果,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历史的最高成就,在权.

  • 6、《粟裕传》作者对涉及到的每件事都严肃认真地作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求得符合实际的结论,做到所写材料言必有据,论从史出。

  • 7、听他们的争论,对于我们听者常是一种快感,因为他们言必有据,决不信口下结论。

  • 8、辞条要求着重资料性的叙述,全面性与概括性相结合,以及言必有据。

  • 9、我依据这一点认识就注意言必有据,据必核对原来情况;

  • 10、袁文认为,王著的优点和特色是论从史出,言必有据,史论结合,避免了材料排比、史事罗列和繁琐考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点。

  • 11、他论述古代文化,言必有据,不逞臆断,却又能赋予旧说以新意。

  • 12、它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不尚空谈,言必有据。

  • 13、作品研究始终不能脱离作品本身而发议论,下结论,要求言必有据,切中肯綮。

  • 14、了一年,其中最花工夫的是丘吉尔的回忆录,这是一部‘大部头书’,这书没有丘吉尔特有的文采,但它的好处是言必有据,绝大部分材料来自政府和军方的档案,我从这里知道了雅尔塔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一些细节,知道了英美苏三国对.

  • 15、这些新编文学理论书籍的好处是言必有据,言必符合某一时期的文艺政策,观点都是经过打磨洗涮的,所以书中充满“我们无产阶级认为”之类的口气,让你.

  • 16、五七年那一阵子,有些人就是太相信书上的话,对照古本,言必有据,结果挣来一顶帽子,几乎不得翻身。

  • 17、戴逸在本书“序言”说:“真实性是任何历史著作的灵魂,应该秉笔直书,言必有据,还历史人物以本来的面貌,不能虚构夸大,随意剪裁取舍。

  • 18、我依据这一点认识就注意言必有据,据必核对原来情况;

  • 19、……做到了言必有据,文必成章,结构严谨,实不失为初学社会学者的一本好书”。

  • 20、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道门科略》、《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祝愿仪》等,这种严谨求实、言必有据的态度使这部书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也使得一部分史料——或许有更重要意义的史料在其中——由于难以确证而被.

  • 21、我们知道,对民间文化的发掘,必须亲自调查甄别,才能做到言必有据,最忌讳的便是臆断猜测的贵族式或准贵族式的研究方式,作者一反当今文化研究过于空泛的宏观思辨倾向,具体而.

  • 22、李文介绍说:“此人博学多识,有问必答,言必有据,老聂称他是活字典,常向他请教。

  • 23、只须打开书本就会明白,这是一本材料翔实,见解精深、言必有据的学术专著。

  • 24、编的《世界哲学家丛书》之请而写,时已八十八岁,而文字表达依旧简明扼要,思路十分清晰,仍保持广征博引,言必有据的一贯风格。

  • 25、严谨感是指人们追求科学工作作风的情感,它能促使人们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 26、悉沙威的性格,长期研究过这个为文明服务的野蛮人,这个由罗马人、斯巴达人、寺僧和小军官合成的怪物,这个言必有据的暗探,这个坚定不移的包打听,假使有个相面人,知道沙威对马德兰先生所怀的夙仇,知道他为了芳汀的事和市长.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