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切众生的造句

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出自,查询到一切众生的造句197条
  • 1、竺道生(255—434年)在南朝大讲“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谓善性灭绝者)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的理论,在佛教界发生了振聋发FDFC的.

  • 2、国王叫法藏,他出家修道,发下四十八个大愿,表示在他成佛后,他所管辖的佛国净土内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众生皆可转生此处过长寿美满的生活;

  • 3、道生还有一个理论,主张“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盘”(《法华经疏》),即每个有感觉的生物都有佛性,或宇宙的心。

  • 4、"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

  • 5、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不用修法以证佛果,只以积垢深重,虽遇明眼人直示心性,又不肯自信承当,故不得不假法修行,以.

  • 6、盖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只以迷妄不知,认假作真,造业受报,流转六道,沦为众生。

  • 7、《大日经·住心品疏》云:菩萨初发明道,即生获除盖障三昧,即与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作诸佛事而广度之云云。

  • 8、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用修,不用证,本自妙用无边、神通无碍,但自任运穿衣吃饭、应缘接物,无取无舍、无着无求,即如.

  • 9、"我不禁向他笑道:不仅人人都是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可惜大家不知道、不认识,只在声、色里打滚。

  • 10、大乘始教,从有入空,为大乘渐次教之开始,明一切皆空,但未显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义;

  • 11、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迷于声色而不识,果能一切放下,不随声色物相迁流,这妙明真心犹如辽阔的太虚空一样,.

  • 12、观音大士太慈悲了,处处闻声救苦,加被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 13、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苦不自知,向前趣境,造业受报,枉受六道轮回生死之苦,宁不冤屈?

  • 14、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要好好修法,皆能开悟。

  • 15、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 16、《法华经》所尊贵的就是毫无隐秘地直示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与佛同样灵明、微妙、圆满、廓彻的寂灭心体。

  • 17、如众所周知,一切众生,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 18、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别。

  • 19、一切众生本具这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佛性,既非从外求来,亦非因修而得。

  • 20、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待修证?

  • 21、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此见、相二分之所建立。

  • 22、一切众生皆有此妙性,可怜我们不知道,追逐外境,贪得无厌,迷了自己,枉受生死轮回之苦。

  • 23、他们不相信一切众生都有智慧,都有佛性。

  • 24、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性,四圣六凡都是分别妄心所造。

  • 25、一切众生原本清净无染,无缚无拘,何用解脱?

  • 26、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在众生身上并不少一分。

  • 27、尽管随缘变化身形,度尽一切众生,而本位不易,不见一众生得度。

  • 28、一切众生都是佛,因为都有佛性;

  • 29、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们也能成道。

  • 30、法身--佛性--确是真空妙有,具足万能的大宝藏,而且一切众生都具有,真实存在,而非虚无飘渺的。

  • 31、一切众生都是佛,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无漏智慧,和佛的功能无二无别,都能够成佛,这个发心就是佛乘。

  • 32、学佛并没有困难,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

  • 33、憨山大师说:"修般若之所以成功迅速者,以人人本具此心光也……"一切众生都本具此心光,不是从外追求得来的。

  • 34、因为一切众生都本具这功能,暂时没有发出来是因为被这妄念颠倒执着所盖覆了。

  • 35、临济大师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赤肉团上有一个无位真人。

  • 36、释迦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

  • 37、若能明白我们自己就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不仅我一个人是佛,大家都是佛,以这种知见来修法,就是佛知见。

  • 38、即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是佛。

  • 39、要明白自己是佛,要明白一切众生都是佛,从而用功,把自己执着贪瞋痴的妄心、妄想、妄念消光,圆成佛道,才是真信佛。

  • 40、要自肯承当,我就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没有众生不是佛。

  • 41、佛当时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

  • 42、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其性不改不变,故曰真如,即众生真实如如不动之本来面目,亦是一切众生应缘起用的灵妙真心,亦称佛性、法性、自性等。

  • 43、第一、自性涅槃:就是一切众生,不论飞禽走兽、蠢动含灵,都是有佛性的,都有觉性。

  • 44、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了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

  • 45、我们大家,乃至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具有,而且个个平等,同样俱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亘今永恒不变,这就是无形.

  • 46、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

  • 47、般若心是指一切众生自身本来具有的无相妙明真心。

  • 48、像观世音菩萨,把世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慈悲,闻声救苦。

  • 49、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之所以称为五浊恶世,就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执着外境、外相,而不知这些境界、现象都是自性的显现。

  • 50、[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

  • 51、一切众生皆在六道轮回中枉受生死之苦,而要出这苦海只有相信佛法,虔诚修道,别无他途。

  • 52、只有学佛修证才知道,来、去是虚幻的妄想,一切众生的本体--真如佛性,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

  • 53、一切众生皆平等地具有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性。

  • 54、必须同时深信,自性即是弥陀,本可一样成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别。

  • 55、一切众生皆和我一样,为什么不能成道呢?

  • 56、佛说的十二因缘法,又名缘觉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着因果规律。

  • 57、刚才我们顺观这十二因缘,知道了一切众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故名"顺观流转门"。

  • 58、因为它是综合了三界内一切众生所受的生死诸苦果而说的,并归纳为三种苦:苦苦、乐苦和行苦。

  • 59、佛说的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都是同样的道理,告知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生死烦恼诸苦的来源,即惑、业、苦的世间因果关系。

  • 60、⑵慈悲观: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

  • 61、自性涅槃乃是众生成佛之因,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 62、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是果地佛,而我们一切众生是因地佛。

  • 63、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

  • 64、现在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 65、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

  • 66、一切众生,由于本觉内薰之因,再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听教外薰之缘,这叫做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

  • 67、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

  • 68、第二、从利他方面来说,菩萨得到觉悟以后,就生起无缘的大慈心和同体的大悲心,再来教化一切众生,觉悟一切有情。

  • 69、菩萨发慈悲心,不恼害一切众生,常与众生种种安乐。

  • 70、"也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戒法的精神。

  • 71、布施:菩萨修布施行,能够以种种钱财物质,乃至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和头目、脑髓都可以施舍给予一切众生,满足众生的愿求。

  • 72、所以《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为物所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 73、大悲心:菩萨以大慈悲心,拔除一切众生痛苦。

  • 74、因此菩萨以慈悲心,发大誓愿,一定要去十方世界,普度一切众生,使他们跳出生死轮回,离苦得乐。

  • 75、涅槃以前,在这四十九年的时间里,兴起无缘而无所不缘的大慈心,和众生与我同是一体的大悲心,来普度和觉悟一切众生

  • 76、一切众生都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眼以睡眠为食。

  • 77、八、发愿普度一切众生,不做自了汉,将自己的一切悲愿救度众生。

  • 78、把一切众生容纳到心中,即可以灭恶。

  • 79、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

  • 80、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

  • 81、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 82、故《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 83、……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 84、(九)恒顺众生: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 85、(十)普皆回向:菩萨作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专门利人,毫不利己。

  • 86、(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 87、虽不取度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众生转于法轮;

  • 88、菩萨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遍十方土。

  • 89、观世间染法如化者: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

  • 90、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犹如虚空,以无所行,无分别,无差别故。

  • 91、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普贤菩萨为与会诸大菩萨及末世一切众生向释迦牟尼佛提了四个问题:(1)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 92、(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 93、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

  • 94、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众生,发大悲心。

  • 95、一切众生,向外分别声闻,生毁誉心,起贪嗔痴,造淫杀业,受三途苦。

  • 96、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 97、主要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时时刻刻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

  • 98、下合十方六道,一切众生心性,能与众生同忧患,共悲仰。

  • 99、有四十手,每手各有一慈眼,能随所欲,救度三界二十五有一切众生。

  • 100、指观音菩萨能如意说法,救度六道众生之苦,给予世出世间的利益、成就一切众生的所愿。

  • 101、⒌不空绢索观音:不空绢索,指菩萨以大悲为绢索,救度一切众生,使其所愿不空。

  • 102、马飞快的奔跑,喻菩萨迅速运其大悲,救度一切众生。

  • 103、说明观音法门的归趣,是导向净土,使一切众生永远离苦恼得安乐。

  • 104、(三)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运载到清凉的彼岸。

  • 105、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

  • 106、一王发愿:若不先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令其实乐,得至菩提,绝不成佛。

  • 107、至弥勒佛出世时,使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皆得解脱。

  • 108、于过去无量恒河沙诸佛所,久发大悲坚固誓愿,皆悉成就一切众生,庄严势力,犹如雷震。

  • 109、地藏菩萨的大愿,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

  • 110、但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故隐其真实功德。

  • 111、以一切众生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一真如故。

  • 112、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说,有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萝花贡献给佛。

  • 113、《楞伽经》是我佛称性而谈的法要,就是我佛如来心地法门,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 114、答曰:"惠者以法惠施与一切众生,能者将来长大能作佛事"。

  • 115、(5)念佛能消业障: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

  • 116、(3)饶益有情戒:菩萨修行,不单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广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也就是无众生而不度。

  • 117、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 118、救护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 119、而菩萨应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 120、酒是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 121、第七自赞毁他戒,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 122、第九嗔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

  • 123、施一切众生 

  • 124、《大日经》是毗庐遮那佛在法界空的一会,而说示阿字本不生的真理,一切众生本有的曼荼罗的。

  • 125、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 126、(一)不舍心:时时处处不舍一切众生,不舍菩萨行,菩萨的一切言论、行为、生活、学习,都是为了尊重众生的幸福,助成众生的幸福以众生的利益作为.

  • 127、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思想,共同奋斗而言,菩萨在心理上和实践上与众生同事,不分彼此,打成一片,救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得救度者,不着度生之相。

  • 128、观念上作了巨大的调整,即把不死不灭、肉身永存和白日飞升的神仙扩大为"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的人,即生活在凡人之中的神仙,全真教派的.

  • 129、"题解称:"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

  • 130、如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不得饮酒、不得绮语两舌不信、不得恶口骂詈、不得窥视妇女稍生淫念,等等。

  • 131、南北朝所出的《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云:"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谱皆系在三元九府。

  • 132、’又云:‘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 133、他的门徒道生是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并且能“说法”使“顽石点头”的人,实际上开创了禅宗中“顿”派的先声。

  • 134、而“佛教认为宇宙本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故称平等”(《辞源》第二册,第994页)。

  • 135、池田先生说:这样“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和烦恼当作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就是佛教的精神”。

  • 136、中国人对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不以为然的,认为必须划清界限,人神有别。

  • 137、林清玄是上根之人,修的是度一切众生的菩萨乘。

  • 138、"(为这三个字好像那蟹正拨着一把琴,传来叮叮当当的乐声)惹来这么多的麻烦,今夜重读"金刚经",读到"一切众生,皆能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时突然想起那些琴手蟹来,也许在迷与悟之间,只吃了一.

  • 139、他是释迦灭后至弥勒出现之间的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

  • 140、与乐之心为慈,拔苦之心为悲,喜众生离苦获乐之心曰喜,于一切众生舍怨亲之念而平等一如曰舍。

  • 141、”又道:“鹿儿、羊儿、兔子、山鸡,一切众生,速速远避,别给乌老大捉到了。

  • 142、但除此之外,这个法门还教你如何去爱一切众生。

  • 143、佛法中的慈,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快乐;

  • 144、菩提心就是使一切众生成佛的热望。

  • 145、心别人、发展悲心,就能从寂寞中解脱,而发现许多伴侣--这并不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爱你的邻人",而是爱一切众生。

  • 146、即使你无法爱[一切众生],但是至少也爱几位众生--我们天生就会对某些众生产生爱与关怀--透过慈悲、菩提心法门的发展,就能让我们对一切众生发起纯真的慈悲心。

  • 147、大乘经典不断强调修行平等心,因为理论上虽然我们能了解一切众生都平等,但是情绪上经常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 148、虽然要直接了解这一点不知道有多困难,但是透过慈悲的修行,你就能发展出对于一切众生的平等心。

  • 149、菩提心是要让一切众生成佛。

  • 150、佛陀证悟的时候,不再受自他对立所束缚,从他的观点来看,[一切众生]也都已经成佛,因此他让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已经圆满了。

  • 151、如果你怀疑,为什么让一切众生成佛是你的责任而不是众生自己的责任,想想这个道理:这是你的责任,因为众生是你的认知,而直到你清净一切自己的认知才能成佛。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