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臧否人物的造句

臧否人物:臧否人物出自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使~也同样出现了秉的局面。,查询到臧否人物的造句30条
  • 1、他平时不爱背后臧否人物,而是把一些锋芒毕露、义正词严的意见公开讲了出来。

  • 2、臧否人物,品评时尚,他在“酒后失言”时最为真切。

  • 3、分分合合,最后定于合,归于合,统一的观念和思想得到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朝野内外的一致认同根深蒂固,并成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衡量功过的人心所向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价值取向。

  • 4、几杯啤酒下肚,我那肆无忌惮臧否人物的脾性就起来了。

  • 5、一的阮籍,原有济世之志,但是他看到“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并“口不臧否人物”,免惹是非,更“喜怒不形于色”,完全是一种世故的态度。

  • 6、因此保持一种警惕,如阮籍那样“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或“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当是对明哲保身的世故哲学修养得很到家了。

  • 7、鲁迅曾说过,臧否人物的时候,“倘有取舍,便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 8、自从他编修《魏书》,臧否人物,擅自由之。

  • 9、所以,鲁迅说我们研经读史,臧否人物,不但要“明于礼义”,尤其要“知人心”,不要被那些历史表面现象迷惑住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10、这里也无意充任裁夺的法官,断定是非,臧否人物,本文的目的只在于强调两极运动的普遍必然性,以及推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性。

  • 11、他坚定地站在苏联政府的立场上,时时处处都在宣传和阐释苏联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以此作为衡量是非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 12、不见阮嗣宗口不臧否人物,一登广武原,便说:“一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 13、不轻易臧否人物,倒正好纵论时事,“以胸中所有悲愤郁积,必吐之而始快;

  • 14、主题多在“纵论时事,臧否人物,有为一代兴亡所系者。

  • 15、吾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可谓至慎乎!

  • 16、没有操着拉扯闲散的笔调写拉扯闲散的题目,他的“闲话”大都是时评、戏评、影评、书评、作家评,切入时弊,臧否人物,偏离《伊利亚随笔》的正宗,更加中国化。

  • 17、与世俗格格不入,但他们却以世俗利益为代价避免了学问的“媚俗”,陈寅恪一生坚持“不谈政治,不论时事,不臧否人物”,坚持“不以时俗为转移”(46页),恐怕并非只是阮籍“远世避祸”的谋略,而是一种对学问的信仰所致。

  • 18、这十多年中,陈先生“自处与发言亦极审慎,即不谈政治,不论时事,不臧否人物”(吴宓先生日记)。

  • 19、于是,“九儒十丐”成了社会上臧否人物的标准,教育也就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忽视。

  • 20、他臧否人物时,对近代好谈“主义”者以三阶段的划分做了一番疏理概括,认为梁启超、吴稚晖、陈独秀分别是立宪、革命、共.

  • 21、上朝廷固然为先生所不屑(极少臧否人物的先生有次谈到一位名学者,说×××最大的毛病是老要想上朝廷),走流沙似乎也轻抛了智者的职责。

  • 22、遥想当年,钱钟书名震清华,后来,他也以恃才傲物、喜臧否人物、擅讽刺文学闻名于世。

  • 23、致秋聊天,极少臧否人物。

  • 24、也沉浸于伦理化的氛围之中,哲学烙上了鲜明的伦理印记,本体追问与知识深究非旨趣所在;史学变成以道德规范臧否人物的“通鉴”学问,史事记载与历史通观反居其次;文学更是以教化为主要创作目的,人物塑造与创作技巧反不构成关.

  • 25、哲学在类型学上表现的伦理化特质,美学实质上体现出的融景于心,文学充斥的道德说教,史学着意的臧否人物.都体现出“伦理即意识形态”的单一凸出开展,已到了实质上消解本当独立存在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存在的必要.

  • 26、徐晓臧否人物时真切坦诚。

  • 27、他们在那里评论时事,臧否人物

  • 28、欢喜讲礼教,臧否人物,且善于称引经典格言和当地俗谚,作为谈天时章本。

  • 29、欢喜讲礼教,臧否人物,且善于称引经典格言和当地俗谚,作为谈天时章本。

  • 30、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