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知人论世的造句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出自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查询到知人论世的造句92条
  • 1、进而论蒋廷黻其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以有助于大家“知人论世”;

  • 2、这在我们知人论世,究该是分别论之的。

  • 3、可见组缃先生的知人论世,始终把人品和治学联系在一起。

  • 4、总之,解诗要知人论世,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意。

  • 5、在对一些作品和作家的评论中,作者遵循鲁迅提出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知人论世”、“与人为善”的求实态度。

  • 6、他说,薄一波同志的新著是一部知人论世、史论结合的宏著。

  • 7、师画人物,有事实可粘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

  • 8、知人论世,也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去考察,这种方法是中国人治学的优良传统。

  • 9、在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只要人们遵循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努力于知人论世,把握住论定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关键所在,那么就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

  • 10、论家们,为创作者们推波助澜,做创作者的知心朋友,更加关注和爱护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发展,如鲁迅先生所说“知人论世”,给艺术个性以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 11、还注重探讨毛泽东知人论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如是评论的现实意义。

  • 12、念亲人……如果把构建不怎么宏大的作品硬与作者的生平行状,或与“人生、社会的悲剧性”之类扯在一起,用“知人论世”法披阅数十载、增删研讨数十次写出鉴赏文章,岂不是有“满纸荒唐言”之嫌!

  • 13、为人作传,留给后人一些信史,写出文学味,要同鲁迅所说知人论世,是一种高境界,然而千方百计地用文学傍大亨、近要人,而且写不出人物的性格,没有多少文学品格,读后让人怀.

  • 14、人们都知一句旧话:“知人论世”。

  • 15、在手稿中有一条批注:“我们研究一个思想家要有知人论世的历史观点。

  • 16、知人论世,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想象,作者写这些文章时,还要有相当的理论勇气和良心的哩。

  • 17、时事的诗两样,但是诗里的思想感情还会印上了作者身世的标记,恰象一首咏物诗也可以诗中有人,因而帮助读者知人论世。

  • 18、这些文章很短,但知人论世,往往是抓住故人一些最突出的生动的个性特征,使之在字里行间跃动起来,显示出高超的人物素描功夫。

  • 19、陶渊明在悠然见南山的一霎,究竟想的什么,也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有发言权吧。

  • 20、当然,在伟大时代的现实变革当中,要恰如其分地知人论世是不容易做到的。

  • 21、知人论世的有益尝试

  • 22、编注者显然想通过这种特殊的研究形式,收到知人论世之效。

  • 23、“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是非爱憎,很是分明,但不作偏激之论,知人论世,又是实事求是的。

  • 24、34知人论世的有益尝试(评《章太炎选集》注释本)陶玉华

  • 25、学人试看,我只引了这么一段话,而往者来兹,今吾故我,知人论世,叩寂赏心,——她的才、情、学、识、德、品……已经一一流露可窥了。

  • 26、李文认为,旧年谱往往孤立地叙述个人的活动,读后不能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 27、这种只接触表面现象的研究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知人论世的要求的。

  • 28、首先,滕咸惠对王氏美学思想作了总体研究,知人论世,从全体中更可以把握部分著作的精神实质。

  • 29、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论诗论文向来强调知人论世,找出作者的“安身立命”之处。

  • 30、除此而外,作者在论述方法上一直强调知人论世、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以及批判继承的两分法等原则,这都随时给人带来某些新鲜的感觉。

  • 31、先生所说的,全是以一位诗人的细心敏感,去做一位学者的知人论世,而在这样的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极扼要地极精彩地抉示出了文学艺术的原由体性,评骘了名家巨匠的得失高低,—.

  • 32、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

  • 33、想研究朱彝尊,想知人论世,只靠这样一部“全集”是不够的。

  • 34、知人论世,考古观今,历史老人可以当智囊充顾问,即使只把它看做小小的梳妆镜子,上面这样的故事也会叫人想一想如何精.

  • 35、知人论世,卓有识见

  • 36、”这是知人论世的卓有识见的价值标准。

  • 37、他这种愤懑心情以及最后的断然行动,应该得到当时和后代知人论世者的同情和肯定。

  • 38、旧时代的新研究(徐盈)——资源·创新·人才(孙小著)——知人论世,卓有识见(明程)——向动物的通讯学习(朱熹豪)——读谌容《太子村的秘密》(程步奎)——多彩的“画卷”.

  • 39、的各条目后,便于对照比较,使读者掌握其词学思想发展的脉络端绪,追蹑其从浙西派转变到常州派的发展轨迹,知人论世,使研究和分析更加深入。

  • 40、”董健同志研究陈白尘,有一个“知人论世”好条件,也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在陈白尘领导的研究室里工作,日相处而甚相得,颇富师友之情,研究者.

  • 41、知人论世”,既要熟悉作品,还要熟悉作家的气质、为人、经历,只有整体的把握方式,才能使得评论获得一种亲切、和谐、.

  • 42、他在谈论孟子的“[知人论世]”这一诗歌理论时,明确提出:“看一看建国以来,一些极左的文艺批评,不知人,不论世,片面地孤立地对文艺作品无限上纲的行径,不能不使人感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这一诗论的可贵”。

  • 43、它不是借古喻今,却是知人论世

  • 44、到了孟子,明确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诗原则,在他和梁惠王的那段著名谈话中,提供了运用这个原则的一个实例,从中可见这位好辩的孟子是如何.

  • 45、如对万历皇帝,作者没有逐条列举其罪状,而是知人论世,也知世论人,做出入情入理的分析,使人对朱翊钧这个人,对皇帝这个职位,对伦理、传统、社会角色与个性的冲.

  • 46、,以往评析某些作品产生的失之苛刻的经验提醒我:对作品中的人物的主观上的好恶,并不能代替我们对人物的“知人论世”的理解。

  • 47、读书识时务,知人论世道,自然是各有各的窍门,尽可以见仁见智的。

  • 48、以言取人,难免失真,知人论世,是论诗的要着。

  • 49、我以为这种描叙,对于知人论世、设身处地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 50、校》,三部书别择善本,认真校雠,以作者传略、作品评论辑附于书后,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助于研究者知人论世。

  • 51、作者在扣合古代文学实际探讨古典文论所揭示的艺术规律时,遵循着“知人论世”的传统原则,透过社会思潮、文艺思潮和创作个性,来剖析文学家的文艺主张与创作风格。

  • 52、”可见知堂的杂诗,也还不能一笔抹倒,至少,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

  • 53、(第117页)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最终不过服务于唯意图论的目的,即“恢复作者的原意”(第96页),成为刘先生所谓“历史主义”的重.

  • 54、人的气象与架子成反比例,这倒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很有助于知人论世。

  • 55、若只认定陆文夫的作品就是有点幽默,是一种纯形式的喜剧效应,这种判断是不能算作“知人论世”的见识的。

  • 56、”这里流露了作者的情感,知人论世,还让读者窥见社会历史某些风貌的侧面。

  • 57、知人论世,略迹原情,平心放眼,又表现出罕见的热忱与胆识;

  • 58、这样的对作家创作背景创作缘起与创作过程的研究虽然符合从孟夫子到鲁迅论文要“知人论世”的主张,虽然有助于正确地如实地了解作家意图,却也有两个难处。

  • 59、一本知人论世之书

  • 60、知人论世”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 61、”这个评价十分深刻,说出了本书“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点。

  • 62、但是,我不想全面评述此书如何运用“知人论世”方法,论证了李大钊早期,怎样艰苦地探索救国道路,怎样从改良主义调和主义一步一个深深脚印地走向马克思主.

  • 63、如果说这些都还只是关系一诗一文的理解,是较浅层次的“知人论世”,那么,下面再就更深层次的来举一些例子。

  • 64、战友们结合的过程,直至如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组织(干部)条件,都说明朱成甲此书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 65、3让时代来解释人物(一本知人论世之书)

  • 66、对读者来说,这就增益了知人论世的感性。

  • 67、使人感到遗憾的地方还有很多,只好总而言之,譬如与《知识论》相比,我读那一本,所得很多,读这一本,除了知人论世以外,说严重些是几乎毫无所得,因为浮面加入主出奴,正是哲学之大忌。

  • 68、(《谈龙集》283页)那么这又似乎告诉人们,知人论世的全或偏,又殊不一定决定于所知信息的多或少了。

  • 69、文学批评中有句老话叫“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论其世,才能知其人其文。

  • 70、其中亦颇有有助于知人论世,可与本传相参证者。

  • 71、这样排,诗词杂见,有好处,是更适于知人论世。

  • 72、知人论世,温柔敦厚而不乖原则,不失公平,”何尝不是“夫子自道”?

  • 73、再周详一点,便以“知人论世”说去体察文本的历史背景并兼及作者全人。

  • 74、作品、对郁达夫文笔的喜爱,对巴金作品的总的感受,对卞之琳诗歌风格的看法,但给人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知人论世,善体人情。

  • 75、知人论世,避免误解苛求,避免牛头不对马嘴,也避免挂一漏万,失之交臂,遗珠成恨。

  • 76、借“知人论世”的古法,是想说他的幸运,有秉赋的关系、缘份的关系,并不都是“英雄造时势”,如老子所谓:“天下莫柔弱于.

  • 77、知人论世衡文,观点是否确当,是第二步的事。

  • 78、因此,知人论世,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方法,不必论其“是”、“非”,“好”、“坏”,这样一种存在,已经显示了它的.

  • 79、知人论世,凡用“我相信”、“我以为”如何如何处,即使语感斩钉截铁,其实仍是自说自话,和人、世本体有多少搔着痒处.

  • 80、不仅如此,在诗里,“寅恪之精神怀抱,悉全部明白写出”,以至可以“心事早从诗句解”,足“为后来作史及知人论世者告”(《吴宓与陈寅恪》107、136页)。

  • 81、”故尔我们的理解似乎一定要知人论世。

  • 82、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

  • 83、再读葛氏论冯道的文章,我欣喜于愈来愈多的人知人论世采取着更加实事求是通达明理的态度。

  • 84、的语义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可以弄清楚的(以意逆志),但他强调读一个人的作品必要了解他的为人和生活环境(知人论世)……所有这些一方面可以算作孔孟的批评实践,但另一方面又应该认识到它是孔孟哲学话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85、程笺把这些人的生平一一扼要介绍出来,有时还详录师友一时酬唱的篇章,对于读沈词者的知人论世,自是大有裨益。

  • 86、”,所以我们要论他那个世,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是我们先秦圣贤所说的话,对我们有启示,我们有一句成话叫知人论世。

  • 87、这个话说来说去,可就有意思了,怎么有意思,这真是都可以通联,我刚才举孟子,说你要诵其诗读其书,一定要知人论世,西方有一种论调,说文学作品是私生子,没有父母,我体会这个主张者,他用意可能是很好的,很博大的,他是说,一个真正有价值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所以你不必问它,张三是作者,李四是作者,那个不就小了吗,不就是个人了吗,我体会他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但是我们中华的古人不这么想,跟他正针锋相对,要知其人要论其世,不知其人,这个东西无情无味。

  • 88、”,所以我们要论他那个世,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是我们先秦圣贤所说的话,对我们有启示,我们有一句成话叫知人论世

  • 89、诗词鉴赏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注意所给注释,注意把握诗词中的一些关键词。

  • 90、此外,像辨明寄托、体察寓意,知人论世、顾及背景,捕捉诗眼、推己及人等等,都是我们答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 91、浅见之士,每喜高远,相习成风,其实知人论世,亦复谈何容易。

  • 92、是以知人论世,心迹须参。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