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格物致知的造句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出自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查询到格物致知的造句49条
  • 1、从宋到明清,哲学家们也比较重视方法论的讨论,程朱学派主张"道问学",注重"格物致知"的综合方法,认为知为人所固有,但必须格物以致之,"即物而穷其理也"。

  • 2、物理学使用的一些探本溯源、格物致知的方法也可用于跨学科领域。

  • 3、所以呢,孔子呢,我们按现在西学给我们带来的观念啊,孔子的文化里是没有知识的,他只有人伦之谈,他没有格物致知

  • 4、格物致知。

  • 5、格物致知。

  • 6、王阳明先生说"格物致知",就是格除物欲之私而致良知--显发真心。

  • 7、【格致】<书>‘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8、格致】<书>‘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9、中国的古代哲学,在认识论上,倾向于直觉主义,推崇格物致知的严谨精神。

  • 10、而自四川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后,到上海从事技术工作,在格物致知方面颇有才具的陈修和,也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威逼和军阀混战中呻吟的中国,有高超的专业长技也无从.

  • 11、”按照朱熹的解释,格物致知是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 12、式下细致地多方面展开了理气关系的论述,提出和发展了理气关系、道器关系、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以及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等各种哲学问题,把哲学的内容大大丰富了,这就使哲学在朱熹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13、格物致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等,都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朱熹哲学的内容。

  • 14、晚清译“科学”一词为“格致”,取《大学》说的“格物致知”之意。

  • 15、宋人讲的“格物致知”,不格物是不能致知的,其实读书也是一种格物。

  • 16、中国哲学强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7、严复也有这样的说法:西方治学“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所得学理“一一皆本于即物实测”(《原强》);

  • 18、譬如理学讲的格物致知,现在的哲学史教科书都把它当作了认识论,实际上它在理学那里,最终的目标不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

  • 19、“格物致知”,要先“致”出个作人的道理。

  • 20、理性,正如李泽厚所言,重直觉顿悟、重历史经验而缺乏一种否定、批判、怀疑和实验的科学理性,中国人也讲“格物致知”,却是“格”自然之物“致”伦理之“知”;

  • 21、须经历一个转变的过程,而且由于自我的同一性,不确定的过程常常采取一个世俗的结构,这就是一个道德学习(格物致知)的过程。

  • 22、上,在孟子和荀子、王阳明和朱熹之间,前者主张简易直截地向内用功夫,是完全的内在超越的方向,后者则有“格物致知”的基本倾向,即主张通过向外格致唤醒内在良知,这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外在超越的“天路历程”不无相似之处。

  • 23、言中,福柯自陈他写此书是受古代中国人提醒(他不懂汉学,仅从博尔赫斯小说里略有猎奇),发现世上竟有这等格物致知的奇妙方式。

  • 24、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但在古代中国,儒、佛、道所倡导的大多是内省、顿悟、明心见情、格物致知之法。

  • 2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虽然一强调“格物致知”,一强调“致良知”,但它们在以探究主体的性命为宗旨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 26、明代中叶,青年学者罗钦顺曾潜心格物致知之学。

  • 27、种“深造自得”的内在超越,随着历史的转化愈益构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机制,“反身即诚”,“切己体验”,“格物致知”,从孔孟老庄到宋明理学是一以贯之的。

  • 28、二程通常被说成是“唯心”的,然而“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又分明把“物”作为“知”和“理”的根据。

  • 29、所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诚意正心修身是灵魂,是道统,不仅政统(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受此制约,而且学统(格物致知)也是为道统而存在的。

  • 30、回应一方面使完全的“西化”(知识化、理性化)不大可能,同时也阻止了彻底复原“六艺”或“内圣外王”、“格物致知”的保守之梦在五星红旗或青天白日旗下变为现实的幻想。

  • 31、西洋人凭借形而上之法,格物致知,通幽见微,满以为手握胜券,可直达终极,穷尽真理。

  • 32、这些人颇精于格物致知⑤之学,善造火器,称为西儒。

  • 33、⑤格物致知——古人对自然科学的说法。

  • 34、看来,他是一个诗人,他的诗写得漂亮之极,在中国很多的科学东西,它是放在物这个概念里边,去看待的,这个格物致知这个物的东西,它里边有物理的成分,不是我们今天讲的物理,物里边自身的规律,它要探究。

  • 35、觉得,他说的这两句话,我觉得今天我们作为搞科学的人,对我们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因为我们都说一句话叫“格物致知”,但是他说什么呢?

  • 36、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

  • 37、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可以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 38、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

  • 39、俺显然更倾向于接纳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客观规律的获取,需要积极的详尽的观察与研究,而不仅仅是作理论上的内心的思考。

  • 40、“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史称“龙场大悟”。

  • 41、"(《大学春秋讲义》)如此说来,无需上帝的告诫,无需鬼神的参与,人们只需"格物致知",努力发现自然已有的天理,努力挖掘内心固有的良知,便可以处理好人世间的阴阳关系,以达到"致中和"、".

  • 42、朱子发明了一种学说,不敢说是自己发明的只好把孔门的“格物致知”加一番解释,说他的学说,是孔子嫡传,然后才有人信从。

  • 43、”究竟“[格物致知]”四字,作何解释,恐怕只有手著《大学》的人才明白,朱、王二人中,至少有一人免不脱郢书燕说的批评,岂但“格物致知”四字,恐怕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宋元明清学案内面,许多妙论也逃不脱郢书燕说的批评。

  • 44、大学“格物致知”四字,解释者有几十种说法。

  • 45、那一夜,我终夜不寐,心中非常愉快,俨然像王阳明在龙场驿大彻大悟,发明格物致知之理一样。

  • 46、朱子发明了一种学说,不敢说是自己发明的,只好把孔门的格物致知加一番解释,说他的学说是孔子嫡传,然后才有人信从。

  • 47、”究竟格物致知四字作何解释,恐怕只有手著《大学》的人才明白,朱王二人中,至少有一人免不脱“郢书燕说”的批评。

  • 48、阳明能把知行二者合而为一,能把明德亲民二者合而为一,能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者看作一事,独不能把天理人欲二者看作一物,这是他学说的缺点,门人这一问,正击中他的要害,.

  • 49、中国是尊崇孔子的国家,朱子发见了一个道理,不敢说是自己发见的,只好就《大学》“格物致知”四字解释一番,说我这种说法,是为孔门真传。

成语接龙